以2817.5万元成交的大石瓢壶(1948年顾景舟制、吴湖帆书、江寒汀画)
成交价为4.11亿元的梵·高《阿里斯康道路》
宫津大辅收藏的草间弥作品 《无穷网(InfinityNet)》(之一)
陈晓勤收藏的邓瑜《兔子系列》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金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有了进行艺术品收藏的冲动。可是,在高端艺术品于拍卖市场上屡创千万级别高价的同时,工薪阶层以不足千分之一的财力,是否可以做出有品质的收藏呢?工薪阶层玩收藏,究竟能缔造神话,抑或只是黄粱一梦?且听本期“品味”,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 季涛——
工薪阶层玩收藏 投资获利胜算不大
不管是工薪阶层还是有钱人,当然都可以收藏。但现在的问题是,说是收藏,其实大家都抱着一种投资心理,我的观察是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收藏行为都有着投资预期。那么如果你是投资,低档次的、满大街都有的东西一定很难有好的回报,只有高端、稀缺的艺术品才具有投资属性。这样的艺术品价位必然很高,不是普通工薪阶层轻易够得着的。
有一些工薪阶层幻想可以“捡漏”,用很少的钱在民间淘到“宝”,这在当今是很难的,很多人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买了大量假货。关于“捡漏”,过去确实有机会,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漏基本给捡完了。现在,欧洲一些小拍卖行偶尔还会有“漏”出现,但那些资深大藏家,有资金、有人脉、有顾问团队,这样的“漏”是给他们准备的,也和普通的工薪阶层没有关系。
有人说,普通工薪阶层可以“以藏养藏”,一步步从低端走到高端,做起来其实也很难。过去,你收不起名家的精品力作,还可以先收应酬之作,应酬之作也有很好的红利。但这个红利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市场已经饱和,应酬之作和精品之作的价格会越来越开,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投资品了。
那么先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一些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不是一条路呢?这条路也没那么好走,带有很强的赌博性。比较有胜算的做法是,像风险投资那样,选十个人,比较大量地收购他们的作品,假以时日,他们的身价有涨有跌,但可能就那么一位火起来的艺术家,他给你带来的盈利就覆盖了你在其他九个人身上的损失。但是,这种投资模式也要求有相对较大的资金量。如果一个工薪藏家,凭着个人喜好,随机性地去买,赌赢的概率就很低了。
总结一下就是:工薪藏家,以比较少的资金投入,如果你想去收老的东西,蒙对的概率很小,小于百分之五;如果你买当代的东西,都是真的,但只能凭赌,能赌中的概率也不大。如果执意要在这种很小的概率中“胜出”,以较少资金博一个有品质的收藏结果,那么藏家必须做到的是:对自己的收藏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眼光。简单地说,你的钱包可以是老百姓的,但眼光不能是老百姓的,得是专业级别。
另外就是从心态上来说,工薪藏家也应该调适好:工薪阶层的收藏,我认为它的第一属性应该是消费品,让这件艺术品进入你的生活,给你带来享受和愉悦,就可以了;不要太看重它的投资属性,多年以后,如果它真的升值,具有了投资属性,那会是一个意外之喜。但如果不升值,也不要觉得太失落。
收藏家 刘钢——
真正有意义的收藏
注定是少数人才能做的事
我买艺术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有“滞后性”。当代的艺术家那么多,买谁的、不买谁的,不能冲动,必须多观察几年,看看这个创作者是不是真的具有艺术家的素质,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能坚持画下去,等待他成熟,收藏他的代表作。即便是很优秀的艺术家,一般的作品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而符合我的“滞后性”原则的艺术品,从来就不便宜。我在2004年以前就开始收藏,许多现在千万级别的绘画,当时我十几万就买到了。现在再用十几二十万的预算,不是不能找到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但是难度比我当年大多了。
如果因为资金实力不够,所以退而求其次,不秉承“滞后性”,而是追求“前瞻性”,在一些艺术家还未成熟的时候就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收藏,可不可以呢?我知道西方有藏家这样做,而且也确实有些成功了。我不否认这也是一条收藏的路径,但必须得说,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我认为一个工薪阶层必须认清的现实是:真正有意义的收藏注定是少数人才能做的事情,和工薪阶层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什么是有意义的收藏呢?就是成系统、有脉络、有品质。这个对资金的实力要求非常高。每年拿出十几、二十万是个最起码的底线,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哪怕多看看、多学习,或者想办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都比贸然去买一些低端的东西来得实在。
艺术自媒体人、“85后”藏家 陈晓勤——
艺术不是“阳春白雪”
工薪族也能有品质地收藏
我在2011年和日本著名的“平民收藏家”宫津大辅有过深入沟通。宫津大辅是日本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日本京都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兼职讲师。从1994年开始,他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宫津大辅的资金并不雄厚,但他的眼光特别好,许多艺术家在炙手可热之前就被他慧眼相中,比如蔡国强和草间弥生。经过十多年的沉淀,这些艺术家身价飞升,宫津大辅也由此成为日本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宫津大辅的经历让我发现,收藏不是富人的专利,普通的上班族也可以用有限的钱买到好的艺术品。
受此启发,我也从2011年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我大学就读于广州美院,毕业之后又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和很多艺术家、藏家都有往来。这使得我有机会从他们那里获赠或低价买入一些收藏品,丁衍庸的《龙舟竞渡》、吴泰老师为我私家定制的工笔小兔,还有贾平凹、刘亮程以及杨绛和钱钟书的墨宝等。我还较多地购入一些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邓瑜、雷梦婷、罗智暇、连培伟、黄海清等。很多人一想起艺术品首先会觉得贵,其实如果你经常逛逛画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会发现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好玩、有趣,而且你绝对买得起,几千块钱就可以走上收藏之路。
我特别赞同宫津大辅的一个观点:收藏艺术品,首先得买真正能打动你的。这也是我收藏的“第一要义”。但工薪阶层的收藏也不能完全“感情用事”,得不断学习,才能具有高超的眼光。因为钱少,收藏还完全构不成体系,只能像是押宝一样,那怎么来衡量你看上的艺术家一定有价值,在未来有上升空间?我有几条判断的原则和建议:首先藏家最好先通读一下美术史,从一个比较宏大的眼光去审视,你想买的艺术品属于什么派别,究竟有没有原创性、创新性;其次你看上的艺术家最好是美院出身,这说明他至少在技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第三还要考察一下艺术家是否办过展览,是否会长期持续地从事艺术创作,以及是否有签约的画廊和经纪人。有画廊在背后推动,艺术家的成长性才能得到充分保证。我相信今天我用比较低的价格收藏的这批年轻艺术家,10年之后的身价将会和今天非常不同,我愿意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固有的思维当中,艺术是非常“阳春白雪”的,它只和少数人有关系。我以前学美术史时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专家、学者,他们的艺术评论都很抽象、很哲学,跟大众有距离。但随着中国人的经济条件改善,精神生活提高,艺术不只是高端人群才能感受到、才能“玩”的东西,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有自己的玩法。我相信艺术品将来一定会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丰富精神需要,工薪族收藏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收藏鉴赏家 张明强——
收藏并不“高大上” 从零开始更精彩
现在很多中国土豪,在国外一砸就是几个亿,捧回几件东西就被称为“收藏大家”,甚至让人们以为只有有钱人才能玩收藏,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这些有钱人更多的是投资家,是玩资本的高手。而作为真正的收藏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雅文化”。哪怕是交易,古代的艺术家售卖自己的艺术品也绝对不会说出具体价格,一旦自己的艺术与钱搭上关系,也就无法免俗。真正的收藏也从未将有品位的普通人拒之门外,事实上,以藏养藏、逐步淘汰一般的藏品,换进更精彩的藏品,是一般收藏家所走的必经之路。换句话,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收藏不是必须“高大上”,工薪阶层也完全可以介入。有时候,从零开始的收藏人生更加精彩。
我周围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我有一个好朋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字画,他就认准一个专题——收藏民国民俗题材的书画,到安徽、浙江的农村挨家挨户地收。就这么淘到了第一桶金,一步一个脚印地以藏养藏,现在已经是资产几个亿的大藏家了。我还有一位香港的藏友,就是普通工薪阶层,近三十年来,他几乎把工资和积蓄都用来购藏紫砂壶,收藏了从古至今的紫砂壶大概两千多件。他开始是收藏古代紫砂壶,后来收藏名家作品,再后来是收藏不同的紫砂原料,现在进入到了以高艺术水准的壶为主,他的收藏经历和心得足以写成一部厚厚的著作,他说除了紫砂壶之外自己一贫如洗,但精神的富足让他获得了无上的快乐。
今天的艺术品市场虽然价位高企,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无法同日而语,但普通藏家并不是没有机会。资金不够雄厚,别去和那些“投资家”在大的拍卖行争抢齐白石、张大千。资本看重的板块,不仅价位高昂,而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碰也罢;工薪藏家不去碰“高大上”,其实也避开了风险,不如去中低端艺术品市场寻找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而我给出的建议是:工薪藏家一定要找到最擅长的项目,然后扎扎实实地一步步学习、钻研,成为专家,这样才有可能收到好东西。比如景德镇的瓷板画,前几年没有几个人重视,价格也不高,如果那个时候你开始研究它,系统性地收藏,现在也可以尝到甜头;再说到紫砂壶,现在大师壶有价无市,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据我所知,也存在不少甘于寂寞、认真创作的小工艺师。如果你确认这样的“无名之辈”的作品能打动你,确认他具有天赋,而且作品不多,何不趁着现在市场没有开发,资本还未乱了他的阵脚之时,和他去交朋友,去向他请教、学习乃至收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可以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