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怎么了 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路怒族?
齐鲁晚报| 2015-05-24 21:25:01

本报记者 魏新丽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之后,记者朋友圈里的男司机们,普遍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其实是一种由新闻事件引发的心理暗示,在这之前我们不一定会出现极端的路怒症,但是在这之后,概率增大了。

心理咨询师林海莲认为,路怒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的愤怒情绪与冲动行为的表达。“路怒是人类对自然、无序的恐惧,对不可控局面的自我愤怒,继而指向环境、道路、他人的一种力量转移。”而这种失控的情绪,很容易传染和蔓延。林海莲说,人们的意识会被相关信息、事件以及媒体报道唤醒,环境与周围信息参与并推动了这种情绪的形成,这类似于蝴蝶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可以找到佐证。“信息与媒介的传播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听到了什么。听到的信息被意识加工后,会在个体行为上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热点事件会在短时间内不断被重复、模仿。较为典型的是,2010年,福建南平发生幼儿园砍人事件之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又接连冒出好几起手法相似的砍人事件。这些犯罪者本身存在相似的精神问题,导火索被引燃后,他们的心理防线被打破,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然,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的“煽风点火”。当一个典型事件成为焦点后,其他媒体往往会跟风报道,形成一种热点舆论,雷同的传播内容产生放大效应。甚至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出,是事件本身增多了,还是集中报道造成的错觉。去年女大学生失踪事件频发,其实更多是因为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话题性,很多媒体选择性报道,由此造成一种社会性恐慌。

但不管怎样,当这些事件被集中扔到公众视野里的时候,这些信息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信息对大脑有暗示和建构功能,大脑对信息处理是良莠不分、照单全收的。好比我说,请你不要去想那只黑色的猫,其实这时你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它。这还不如不说。

所以社会环境和氛围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责任。对一些可能引发公共安全的事件报道和应急处置,我们需要特别谨慎。

 

【编辑:陈明】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