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自欺欺人 导致自取其辱
北京青年报| 2015-05-25 09:03:26

在“雷剧”红线依旧等同于生死线,审查高压和群众喊打“风声”未见松动的大环境下,“抗日雷剧”竟以“裤裆里掏出手榴弹”这等骇人的情节卷土重来,确实大大出人意料。该剧编剧石小克的自辩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对‘雷点’都避之不及,谁还敢故意去写这样的情节?”那就奇怪了,既然主创们都有自我扫雷意识,为何还是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呢?

答案就是在资本逐利和审查红线的权衡博弈中,很多创作者自以为“有经验”而耍了“小聪明”,以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方式进行着不太光明正大的创作。比如这次闹出风波的《一起打鬼子》,成为导火索的网络视频的确经过网络剪辑,是露骨台词、雷人情节的集大成。而主创们对此态度不仅义正词严地喊冤,还一本正经地给观众普及角色前史、人物动机、创作过程,仿佛倒是观众思想发霉、亵渎了艺术,从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好事网友的“断章取义”。如果倒推来看,这反映了当下一种挺普遍又很可笑的创作方式:即明知不能“雷”,但同题材已经高度泛滥,市场供大于求,想脱颖而出收视高怎么办?还是得出新、出奇;可一新奇了,不可避免就滑向“雷区”,怎么办?那就给一个理由“合理化”吧,比如土匪和小偷谈情是不可能小清新的,日军耳目之下猥琐也是一种“智慧”等等……

其实不光是抗日题材,热闹的都市话题剧、传统的家庭情感剧,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为了增加看点和戏剧矛盾,“小三”几乎成了“标配”,但审查对“小三”的“度”又有着种种或明或暗的规定,因此很多作品开始打擦边球——首先保证结局“小三”不能“转正”,但过程中“小三”的行为越来越露骨、越来越有主动性甚至攻击性,同时又给这种行为一个“求同情”的前史来掩人耳目。比如有的情感剧,“小三”被铺垫为一个“道德洁癖”者,赤裸裸入侵别人家庭往往是“为了爱情”;或者无可奈何的命运捉弄,甚至有着某种正义使命感,“小三”和正室当面对峙的戏份电光火石很刺激。这样的结果貌似既满足了观众对这类情节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收视率高枕无忧,同时又保证了审查安全,起码申诉也有理可说。但是做个不祥预测,如果某天哪位好事网友也来一版“断章取义”的剪辑,百分之百都逃不过“停止播出,修改整顿”的下场。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张明燕】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