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干部谈官员“不为”现象:懒笨怕等成病因
人民日报| 2015-05-25 09:18:11

程 硕绘(新华社发)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某些干部出现“为官不为”问题,这是与“三严三实”要求严重背离的,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应当看到,干部队伍的主流是积极负责的,为着光荣与梦想,干事创业的热情不减。少数干部不作为,有其自身主观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让干净干事者有舞台、让为官不为者没市场,还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落实,激励引导广大干部提振精气神,落实好改革发展各项任务。

——编 者

不敢干 不会干 不愿干

谁在不作为

当前,“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的问题,在部分地方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总的来说都属于庸、懒、散。

“不敢干”问题,在少数市县领导干部中比较突出。这些干部有的是“一把手”,他们或因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怕承担责任,怕影响升迁,怕舆论监督,怕问责追责,存畏难情绪,不能担当责任,宁可“为官不为”不敢干;或因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深化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头悬利剑、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旧习气到处撞线,新思维没有确立,自感“为官不易”不敢干。

“不会干”现象,以个别中层干部为主。这些人多因平时疏于学习,懒于思考,领会不了党的政策精神,掌握不清基层一线的具体实情,找不到落实指示的正确抓手,好政策被曲解,好事情被办砸,一事无成不会干;或因习惯于往日悠哉乐哉的生活,安于现状,办事靠经验、教条,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却毫无本领恐慌意识,毫无能力危机意识,手足无措不会干。

“不愿干”现象,则在部分发展遭遇“天花板”和刚刚“起跑”的这两个干部群体中比较明显。遭遇“天花板”的少数干部,因价值取向始终盯着位置,瞄着权力,却因临近退休,自感已无出头之日,更无升迁之路,便安于现状,沉醉于过往,奋斗精神衰减,不想干。而一些“起跑”的干部,刚刚迈入公务员队伍,怕做事不够稳妥影响领导看法,怕解决不了问题影响个人发展,怕工作太过高调影响周围评价,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想干。

安徽阜阳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高 奎

增强荣誉感 打破“天花板” 改进“评分单”

如何促有为

无论何种职业,绝大多数从业者最初都是怀揣梦想,都想有所作为,一开始就抱着“混日子”心态的官员,应该少之又少。导致不作为问题出现的,既有个人思想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有一位同事老吴,是五十几岁的老同志。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积极工作,期待赞许,追求进步,但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吃过苦头、有过失误、挨过批评,典型的“没有功劳却有苦劳”,干了几十年才熬到了股长级别,现在提拔重用已是无望,“洞察”一切的他激情不再,对于任务安排只求过得去,对待群众诉求能推则推、能唬则唬,逐渐步入不想干事的“不为”行列。

怎样才能让干部有为?我认为,一要遵循“需求层次理论”,通过提高保障和真心关怀,来增强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二要打破个人提升的“天花板效应”,从收入和职级方面,尽量让付出和收获实现对等;三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量化干部实绩,真正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有效增强干部履职尽责的责任心,提高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江苏宿迁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干部 何海强

迷 怕 愤 懒 笨

五种病因

一些干部工作热情减弱,不能担当责任,出现“为官不为”问题,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因“迷”而不为。有的干部在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动摇,产生困惑,目标不清,激情不再。可以说,一切的不作为情形,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上的问题。

二是因“怕”而不为。从严治党、制度反腐,越来越严,越来越紧,有的干部因为自己不干净而怕东窗事发,有的干部怕做多错多被问责,或者干事得罪人惹麻烦。对违纪违法的官员要严格追究,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出于“自保”而不作为的干部要具体分析,因为作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对积弊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

三是因“愤”而不为。在一些地方,干部选任工作质量不高,跑官要官、论资排辈等现象存在,扎实肯干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的比较少。同时,一些地方干部考核流于形式,奖惩不落实,不作为、不负责、不称职的干部不能被及时清理淘汰。于是,那些担当、干事、干净的干部不能脱颖而出,难免感到失落,容易因“愤”而不作为。

四是因“懒”而不为。一些干部尸位素餐,碌碌无为,敷衍了事,影响极坏。有的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又因干部交流不畅,有的干部变成“老油条”, 工作不干,责任不管,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

五是因“笨”而不为。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党员干部应该感到本领恐慌,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而有些官员恰恰是因“笨”而不能为,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愚笨还是因为对工作不上心。有的干部无视时代进步,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却不能学习充电、刻苦钻研,以致坐失机遇,贻误改革发展大业。

深圳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 姚文胜

混日子 撂挑子 做样子

三样“懒”症

在基层仍然存在一些“懒官”,他们的表现有这么三种:

一是“混”。“懒官”既有身体懒者,更有思想懒者。身体懒惰者,习惯开会发文听汇报,不愿下基层了解实情;思想懒惰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工作热情。有的觉得自己提拔无望,干脆坐等退休养老。

一是“软”。一些干部信奉“无事一身轻”,认为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怕出事被上级追责,怕得罪人引火烧身,甚至半道“撂挑子”。还有一些干部自身能力不强,做事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拿不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办法,不敢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比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过去只要是能招来商、引来资,什么条件都敢开、什么优惠都敢给,这是乱作为;现在不能用老办法了,但对企业提出的一些解决实际困难的诉求,不敢决策,不予回应,又成了不作为。

一是“推”。一些干部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礼不敢收、饭不敢吃,但该做的事也不认认真真地做,变着法子找借口、下绊子,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办事仍然难办。一些企业抱怨,现在审批时间仍然较长,虽然有政务大厅,但还得挨个部门跑。有的企业反映,过去正常办理的事项,如今一些干部怕担责、不敢办,层层请示汇报,坐等上级指示。这类以“干净”“规则”“纪律”等为借口做样子、不干事的,是“隐形”不作为。

武汉市新洲区区长 周 耕

薪酬待遇低 试错风险大 权责不对等

三个“苦衷”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出现“不作为”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也有其“苦衷”。

一是地方的干部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干部工资水平勉强属于中等水平,无法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相比,有的甚至不如服务行业人员待遇。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一些干部选择了搞“副业”,出现不作为。

二是缺乏合理的容错机制。改革是有风险的。“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摸”对了路,也有可能“摸”错了路。成功了,自然有鲜花和掌声,失败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实际工作中,对干部缺乏必要的包容,一旦出现失误,将遭受非议甚至被问责处理,导致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

三是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特别是在乡镇,这个问题很突出。乡镇干部处于我国公务员队伍链的最末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责任无限大,权力却大部分集中于县级以上。相对而言,乡镇干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任务压力大,而晋升空间小,某些时候社会评价也较低。有的基层干部感到“多的是任务、少的是职能”,有些工作甚至“吃亏不讨好”。有的干部认为,“既然做不好,不如不做了”。

湖北荆门市委组织部干部 象山居(化名)(人民论坛杂志记者 王聿枫 常 妍 翟羽佳整理)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