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将涉及本市1万多家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三大类别进行,其中行政类、经营类将逐步“转型”,行政类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经营类逐步转为企业;公益类则将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各类事业单位究竟怎么划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具体怎么操作?日前,市编办相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具体释疑。
今年全市事业单位完成分类
据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共有1万多家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其中,教育、卫生领域的事业单位最多,比例过半。
所有事业单位,都将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行政类为承担行政职能、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如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等;经营类则指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公益类事业单位,指的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根据可否由市场配置资源等,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如公益一类包括中小学、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疾控中心等;公益二类则包括高校、职业院校、公立医院等。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已有77%的事业单位完成分类,从已完成的分类情况看,公益类占比最高,其中公益一类占比87.8%,公益二类占比9%。行政类占比低,仅为0.5%。到今年底,本市将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
2020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
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进行分类改革,总体目标计划在2020年完成。其中,对于行政类、经营类事业单位,将在2016年基本完成“转型”改革,行政类职能将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经营类逐步转为企业。在改革过渡期内,这两类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将不再增加,人员“只出不进”。此外,今后本市将不再批新的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
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面,公益二类中的高校、公立医院,将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据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这一改革就将开始在部分单位试点,并探索“退编”后新的配套管理措施。
重点释疑
1.公立医院、高校将要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出于什么考虑?是否将影响其财政经费?
“医院聘用多少医生护士、高校聘用多少教师,已经与财政经费没有直接的关系了”,据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长期以来,财政对事业单位一般按照人头拨付经费,控制编制实际也就是控制财政支出,但是目前对高校、医院已经转变形式,不再按人头拨经费,而是采取综合的经费核算,如对于医院,财政根据床位、科研、门诊量等标准作为拨付经费的依据;对于高校,则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完成招生任务后,财政按生均比等因素拨费。
“编制管理的核心是控制财政支出,编制与财政拨款没直接关系,意味着编制在高校、医院的重要性也较大减少了,这为我们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提供了条件”。
2.高校、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相关人员是否将受到影响?
据了解,目前本市高校、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只是一个改革探索的方向,不可能一步到位”。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本市准备进行试点。改革的总体原则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与编制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配套措施,相关部分也将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3.此次改革的信号是,本市将大量缩减编制规模?
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缩减编制规模”是误读,此次改革并非将缩减本市事业单位的编制,而是将编制控制在总量范围内,不再突破总量新增事业编制,在此次改革中部分事业单位调剂出的编制,还将用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领域,如义务教育领域等。
4.行政类事业单位“收归”行政机构后,人员是否转为公务员?公务员规模扩编?
“行政类事业单位‘收归’行政机构,也不能突破行政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所以这一‘转型’将面临不小难度。对于行政部门内部有空编的,可以通过空编解决;没有空编的,可以通过转变职能等方式,内部调剂解决。”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记者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