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标语背后的价值追求
北京青年报| 2015-05-25 10:00:10

近日,广西桂北,高三教室里,一条条高悬着的“励志”高考标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等标语,提醒着毕业生,高考季就要到了。     

不论是“不努力就当屌丝”,还是“人丑就该多读书”,抑或“滚去学习”,作为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高考疯狂标语折射出当下的坚硬现实:不同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反差,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狭小逼仄,高考依然是许多人难以绕行的独木桥。    

阶层固化、社会流动的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突破,便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然而,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激烈的竞争、匮乏的资源,会从根本上扭曲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为了在未来拥有更加光明的人生大道,学生们不惜通过自我矮化、自我鞭笞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往死里学”;这样的高考标语尽管也具有励志意义,却也残酷、悲壮得让人心酸。   

作为一种社会分层手段,高考的生命力在于机会公平。只不过,不论是自主招生领域的“100万进名校”,还是高考加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抑或转校的“暗度陈仓”,当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藏污纳垢的暗箱操作,腐败链条的利益输送,都损伤了高考的机会公平。在“拼爹”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为了追求“有限公平”,学子们不得不以一种疯狂、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施压和自我激励。

一个理想的高考励志标语,应该是自信而豪迈的,充满着对教育公平的信任。与早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类似,“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看似“书生意气”,实质上透视出学子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伴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化,高考考试及招录过程中权力在法外运行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录过程中,加大对偏远落后及农村地区学子的“弱势补偿”,让寒门子弟有更多人生突破的机会。正是因为高考的公平性得到了保障和提升,学生们才有了“进北大清华”的筑梦和追梦。   

李克强总理指出,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看似疯狂的高考标语背后,折射出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可喜变化: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要包容年轻人的“壮怀激烈”,并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朝清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