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王伊婧 通讯员王瑜 张燕)一个月家庭才用两吨水,倒水用漏斗,淘米水重复利用,淋浴前热水器放出来的冷水拿盆接着……在江北庄桥街道天水家园的居民江金梅家里,每一滴水被“温柔相待”。对此,邻居们无不佩服,“江阿姨是我们这里的‘节水大王’,像她这样的,不要说我们小区找不到第二个,整个宁波也没几个。”
江金梅出生于1956年,小时候家住月湖附近。洗菜、淘米、洗衣,一切洗用都离不开水,而那时自来水还没接到家门口。月湖,自然而然成了女孩子干家务的最佳去处。
虽说生活用水可以靠月湖水解决,但煮饭和吃喝用的水得到自来水站去挑。在江金梅的记忆里,一根扁担,两个木桶是家里的必备品,木桶上的麻绳很结实,家家户户有只储水用的小水缸。等到水缸快见底了,自己和妹妹就要扛着扁担到马路对面的自来水站去挑水。一分钱换两桶,来来回回挑五趟,直到把家里的水缸和盆盆罐罐担满,一缸水全家要用三四天。“路虽不远,但要走得很稳很小心,一摇晃,一桶水到家就只有大半桶了。”
1967年,江金梅年仅11岁,却彻底体会到了缺水的焦愁。“那段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永远也抹不去。”那一年,宁波遭遇百年难遇的大干旱,溪床断流、河网干枯,连平日深不见底的月湖也干得底朝天,没了月湖水,洗衣、洗菜的生活用水便没了着落。因为舍不得花钱去自来水站买生活用水,人们只得挑着水桶去井口打井水。“碰上干旱,水井也枯了,只有每天清晨五六时才会在井底积蓄一些水,大家天天赶早去排队,去晚了就没了,水比油还金贵。”
1981年,江金梅和丈夫结婚,搬到了永寿街后面的宝兴巷,彼时,家里依然没有接上自来水,全家吃水须到远处挑。直到1983年,孩子长到2岁,家里终于统一安装了自来水,一吨水8分,既方便又便宜,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自那时起,家里的扁担和水缸才渐渐淡出视野。
一转眼,30多年过去,一吨水的价格从8分变成今天的3元2角。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上水再不成问题,然而对江金梅来说,节水却已经成为她毕生都改不掉的习惯。
早上洗漱,江金梅打开水龙头冲脸,水池里必然放着一个脸盆;洗刷碗筷时,先在锅里接满水,关掉水龙头,才把碗叠到锅里一个一个洗净;洗衣机区别用,洗小件用小型洗衣机,洗大件用大型洗衣机,这样既节水又省电;无论是淘米用剩的水,还是洗衣服用过的水,以及拖地用过的水,她都会不自觉地拿个水桶来接上,等着再次利用。
“水是宝贵资源,节水不要怕麻烦,一点一滴,就是这样节约下来的。”退休后的江金梅喜欢读书看报,每每得知某些地区发生干旱,她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心酸。“正因为亲身经历过艰难的挑水岁月,才深深懂得有水吃的幸福,才会珍惜水的来之不易。”
【编辑: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