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熊宇杰:回国才有“归宿感”
中国新闻网| 2015-05-25 18:03:46

中新网合肥5月25日电 题:中科大教授熊宇杰:回国才有“归宿感”

作者 杨保国 吴兰

中科大熊宇杰教授荣近日获美国华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颁发的“2015年度Biomatik杰出教授奖”。据悉,该奖项每年只颁发给两人。

25日,这位36岁的年轻教授向媒体透露,回国短短几年时间,先后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首届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首届“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的秘诀,谈自己的“归宿感”。

回国才有了“归宿感”

2004年,熊宇杰提前一年获得中科大无机化学博士学位,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做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材料学家夏幼南教授。三年后,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与科学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在美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JohnRogers教授实验室工作。由于突出的科研表现,2009年,年仅30岁的他就担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首席研究员,并兼任纳米中心管理主任。

当时,熊宇杰已结婚生子,在美国工作生活都不错。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有种没有“归宿”的感觉。恰好,中国启动“千人计划”项目,看到一些优秀人才纷纷回国,熊宇杰开始思考去留问题。由于在外多年,对国内科研形势不太了解,一时犹豫不决。

“我2010年3月回母校,看到科研条件、发展态势都很好,感到在国内也能做出好成果,就决定回来了。”熊宇杰说。当年底,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次年3月到中科大报到,8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

回国后,熊宇杰立即着手建实验室和研究组。但这时“青年千人”的科研经费还没到位,学校陆续预借了400万元人民币给他购买仪器设备。只半年多时间,实验室初步建成。

看到自己科研进展迅速,熊宇杰说,对此他有一种“满足感”。

“三位一体”的交叉合作

熊宇杰的科研领域是面向能源问题的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刨去回国第一年建实验室,仅三年时间,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6篇,其中包括《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重要化学与材料科学期刊论文13篇。

在他看来,这与学校、以及很多资深教授的支持和指导分不开,他常和谢毅、罗毅这些国际知名学者探讨科学问题,逐步领会到跨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在中科大“各种合作方向的老师都能找到”,熊宇杰与江俊、张群等校内年轻教师交往较多。他们常在食堂用餐或业余时间聊天,擦出“思想火花”,于是就开展“精准制备-理论模拟-先进表征”三位一体的交叉学科合作研究。他说,采取这种交叉研究,前不久他们在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完)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