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北京大学 陈展鸿(长沙市一中)入选国际生物奥赛国家队 图/记者唐柏清
保送政策不断收紧,原来省级奥赛一等奖就可以保送的政策早已成为历史。
随之而来的是,保送生的数量也在下降。湖南今年39万高考考生中,只有29人获得保送机会,他们都是在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且被遴选为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对于他们来说,“高考”在一年前就已经结束,当他们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高手中脱颖而出,进而获得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资格时,他们也就获得进入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的机会。
对于这些被冠以“学霸”标签的保送生而言,上大学其实一点都不轻松,他们的高考只是“提前了”。
从初中起寄宿,喜欢集体环境
16岁的湖南师大附中学生邓翀就是保送的幸运儿之一,在很多同龄人还在读高一的时候,他就以高三应届生的身份,从湖南师大附中保送至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今年化学类保送生中最年轻的一位。
同学们正在紧张备考的时候,邓翀抽空回衡阳老家陪奶奶过了个生日。6月2日,他将回到湖南师大附中,和曾经一起奋战过的同学们度过高三最后的一段时光,为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当一回“保姆”。
邓翀参加的是化学奥赛,和大多数走上奥赛这条道路的同学一样,他也是高一才正式接受正规的训练,在此之前,他仅仅是喜欢化学。
“初中化学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让我喜欢上化学。”邓翀说,初三那年,他获得直升湖南师大附中的计划,因此不必参加中考。就在2012年的5月和6月,邓翀自学了高中一年级的化学,基本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
进入高中,邓翀首先在2013年进入学校代表队,随后又突破重围进入省队。2014年11月,他成功入围化学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50人名单,获得保送至北大的资格。
邓翀说,与参加高考的同学相比,他们只是把“高考”的压力提前了,一次次竞赛,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次大考。获得保送资格之后,邓翀回到学校协助老师教下一届参加奥赛的师弟们,他甚至用自己的参赛经验,给师弟们设计一些题目。
提起自己的儿子,邓秋生用了“省心”二字,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邓翀都没有让大人太操心,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保持优异。即便是同班同学都要大他两岁,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应的状态,玩得好的同学,都喜欢称这位比他们小的同学“翀哥”。
“我从初中开始就在学校寄宿,我很喜欢这种集体环境。”邓翀说,他们宿舍5人全部都是参加奥赛的同学,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在北大继续当同学,彼此感情都很好。
对于16岁的邓翀来说,现在就去决定未来要走的路还为时过早,毕竟,他在北大读完4年本科之后也才20岁。他说,等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再看,也为时不晚。
学习室里,有这么一位独行侠
长沙市一中的陈展鸿也提前成为邓翀的北大校友,他入读的是生命科学专业,不仅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2015年7月,他还将代表中国队赴丹麦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
陈展鸿在长沙市一中有一间学习室,高二和高三的时间里,这位活泼好动的男孩在学习室“孤独”地学习了两年。6月2日陈展鸿将赴北大与其他3位中国代表队的成员一起集训。
能够在奥赛中崭露头角,这些学生其他的科目一般也不差。例如,陈展鸿在高一的时候成绩就保持在年级前十,如果剔除掉自己的文科弱势科目,他的理科优势将更加明显。
陈展鸿选择生物奥赛项目,也纯粹是出于爱好,他说,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事情。但是,没想到进入奥赛班之后,他才发现全校只有他一个人进入省队。这意味着,他在高二到高三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将一个人度过。
无聊的时候,陈展鸿会约上老师和几个同学打一个小时的篮球,或者玩一玩电脑游戏。陈展鸿说,他其实很贪玩,一天都离不开手机电脑,但前提是把该学的都学好。
在长沙市一中的这间学习室里,陈展鸿学完了大学本科的生物学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生物学奥赛4大类6个科目的实验,参赛的时候,光完成这些实验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不过,这种环境并没有阻止他变得优秀,2014年8月,陈展鸿就被遴选至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今年3月,他又成为4名代表中国赴丹麦参赛的成员之一。
今年3月回学校之后,陈展鸿继续备战国际比赛,在他的书桌上,放着诸如《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等各式大学教材,这些大学本科的知识,他早已经掌握熟练。
除了自己备考,陈展鸿还要辅导下一届参加生物奥赛的师弟们。他对自己的师弟赞不绝口,即便自己已经是国家队的成员,他也坦言师弟比自己厉害,“他甚至能够把我这些翻译过来的英文教材再翻译回去,我没这本事。”
即将进入北大,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们同处一个平台,陈展鸿同样感到有压力。他的计划是,本科结束之后再申请一所国外的大学继续学习。(潇湘晨报记者 范典 实习生 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