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或比欧美以更短时间恢复环境
中国新闻网| 2015-06-14 16:30:11

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或比欧美以更短时间恢复环境

资料图: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 中新社发 彭大伟 摄

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中国或比欧美以更短时间恢复环境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董冠洋)中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常态化”还要多久?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环境的明显改善,或许比历史上的发达国家更快实现。

“雾锁连城”、“牛奶河”、“毒土地”、“沙漠排污池”,近年来频入视线的污染事件提醒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迫切。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为粗放模式“买单”,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历史阶段。

“一般而言,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需要20至30年”,回顾了上世纪中叶的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等事件,以及欧美随后数十年的铁腕治污,施泰纳对记者说。

“不过,如果我们看看中国过去20至30年的发展,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当中国下决心解决某个问题,并且把它置于首要位置,中国的行动力和实施效果是非常强劲的,有时从一项政策的确定到取得进展,会发生得更快”,施泰纳说。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主导一场消灭污染的“绿色战争”。官方先后出台实施“大气十条”、新修订《环保法》、“水十条”,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生态、升级绿色化,环境保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被推进。

“毫无疑问,现在环境污染确实是中国政府的首要关切,也是中国民众的首要关切”,施泰纳称,能否有效调动资金技术支持绿色转型,并严格执行环保法律,也会影响时间表的进度。

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执业数十年的施泰纳,见证了许多国家环境政策的成败。就中国而言,除了埋头治污,借鉴国际经验无疑是重要选择。施泰纳此行来华就是参加9日至10日举办的“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这份高规格国内规划中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向国际社会咨询。

中国环境治理的关键是什么?“对中国而言,未来数年应该重视的是更为系统的治理方案”,在施泰纳看来,解决环境问题不是简单地管住工烟囱、污水管和垃圾场这类末端污染治理,更应使治污成为经济的驱动力,在降低环境风险的同时,创造市场机遇。

施泰纳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环境应当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改造、公共交通设施等领域的绿色改革,都能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他特别提出,实现绿色驱动,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激活私营领域、资本市场。

“我自己的全部投资都在生态绿色板块”,施泰纳对记者说,绿色板块的收益并不逊色于其他行业,甚至往往更高,“现在的问题是绿色领域在整个投资市场中所占份额太小了”。

施泰纳认为,普遍而言,政府的征税、补贴政策仍在鼓励错误的投资方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14年全球化石能源补贴超过5万亿美元,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却给经济造成新的成本。

“核心是我们必须改革这种扭曲的监管结构和激励机制,把资金从传统领域转向绿色新领域”。事实上,绿色金融的进展是迅速的。施泰纳介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4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已达到2170亿美元,占到能源基础设施总投资近半壁江山,“50年前这个市场根本不存在,今天却已成为投资机构、养老基金、你和我都能投资的领域”。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亚投行的筹建对解决这个问题将有很大帮助”,施泰纳说。(完)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