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宾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
胡利军
王向东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这一结论顿时在全国掀起热议,尤其是网络上,大多数人调侃“终于没有拖后腿”,也有不少人质疑这个数据与实际不相符。这一数据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呢?而与中国体育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本期三言两拍特邀国家体育总局胡利军研究员和王向东研究员对此作一探讨。
身高平均数据背后的秘密:增长并未停滞
白志标: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这个全国平均身高数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意思的是与过去国家公布平均数据如收入等相比,这次大家的“幸福感”普遍提升,不似以往总觉得给国家“拖后腿”,这次总算是超越平均线了。其实,不仅是网民普遍感觉这个数据偏低,就是我在这个专题的采访过程中跟不少运动训练的专家探讨时,大家的感觉也是比想象的“总体偏低”,但一致的观点是80后平均身高应高于国家平均身高,南方如两广、云贵川重等平均身高总体低于北方,另外就是网上热议的中国人身高低于日韩是真实存在的。
胡利军:我也认为这个平均身高应该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大家惊讶的与实际不一样。虽然这个平均身高数据仅是说18岁以上的成人,但并没有提及年龄的上限。按照过去我们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人年龄段,一般是18岁至60岁,而且是以5岁为等差的年龄段来统计,比如20~24岁,25~29岁,以此类推。应该说,我们不要只看这个平均数,而是分年龄段来看更为客观。从2010年全国体质监测结果来看,年青一代身高要高于上一代,20~24岁(1985~1990年出生)为1.711米,25~29岁(1980~1985年出生)为1.707米,30~34岁(1975~1980年出生)为1.698米。从地域上看也能看出差距,中西部数据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南方数据低于北方。
王向东:我接着胡老师的话,跳出现在的平均数据再来看另一个事实,我国19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72.1和160.1厘米,而55~59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7.0和155.8厘米。也就是说,我国90后的身高比50后的身高明显增长,男性增长了5.1厘米,女性增长了4.3厘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日本在1960年至1975年间,青少年男女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2.8厘米和2.5厘米,已被视为“体质人类学的奇迹”。中国虽然没有出现这种“奇迹”,但从新中国成立后增长就没停止过。可见,这种增长是与国家经济增长正相关的,总体上是社会越富裕,国民平均身高就越高。另外,日本的平均身高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就再也没有过明显增长,停留在了男性171厘米、女性158厘米左右,而中国的平均身高增长却没有停止。很难预测中国人身高顶点在哪里,因为现在中国孩子能享受到的后天环境条件,仍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差很多,包括我们的体育意识、饮食习惯等。
整体长高对
体育选材
影响不大
白志标:现在的年轻人身高高了,不说别的,单看现在中国女排的整体身高,如果说过去只有俄罗斯女排因身高让人羡慕的话,现在中国女排完全抢了这个风头,190厘米的大个子再不能“鹤立鸡群”了,中国女排12人中有7人超过190厘米。从篮球和排球选材的角度来看,现在年轻人平均身高增加无疑有益于能挑选出更多的适合进入到这些项目的人才,姚明、巴特尔这样的“长城”也不再是个例。不过,这种身高普遍提升的现象对于其他项目如举重、体操应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见身高增长对体育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事情。
胡利军:人的生长发育与基因、地域、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南方人身高整体低于北方是与适宜当地生存环境有关的。再回过头来说跟体育选材的关联,其实整体长高对体育人才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影响,体育人才的选择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即便是拿篮球、排球这样的项目来说,身高也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运动员其他运动技能如弹跳高度、爆发力、力量等才是你是否适合这个项目的关键,我们也见过不少有高度但并不适合这两个项目的人,所以不能说高个子多了,我们的篮球、排球就能挑到更好的运动员,这是一个配套的系统,需要合理的项目普及度、健全的青训体系、适当的训练强度等。
王向东:身高仅是某些项目的要求,其实身高与整体体育的选材并不是一个正相关,运动项目不同,对选材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国民身高不是制约体育(我说的是竞技体育)强弱的关键。比如,近几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统计,韩国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排第29位,平均身高1.707米;中国男性排名第32位,1.697米。其中,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但在综合性运动会上,无论是篮球还是排球我们的实力都超过日韩。可能大家要说足球了,我们男女足都与日本有差距,这就像胡老师说的,普及度、青训情况、目标是不是明确等,才是我们与日本真正的差距所在。
身高在增长体质却在下降
胡利军:刚才正好说到足球,我就想到了我们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其实这才是我们跟日本最大的差距。中国的青少年处于初高中时期,而初高中学校在体育这一块最不重视,从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也能看出来,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整个社会缺乏健康的生活认知,缺乏健康的体育意识,因此也让相当多的学校体育成为摆设。去年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调查显示,95.1%的青少年是喜欢上体育课,这却与很多父母的愿望相左,而每周2天有体育课的比例为51.6%,3天有体育课的比例为28.9%,可见体育课可有可无,而44.2%的人平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校外体育锻炼、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每次1小时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比例仅有8.9%,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效负荷不够。
王向东:在青少年时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骨骼生长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最关键的是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球类项目相对来说是最受欢迎的,而且是综合锻炼效果比较好,无论是身体对抗能力、力量还是身体的反应能力、爆发力等都可以很好地得到提升,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来讲,我不建议青少年过早进入专业训练,尤其是小学生,专业训练在强度上必然比普通的锻炼要强,并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白志标:两位老师谈及的也正好是网友们在讨论我们身高背后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饮食不科学,其次就是运动量明显不足,因此,正如网友调侃所言,就算高也是虚高。因此,提高个人身体素质,构建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成为大众努力的方向。
雷煜 白志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