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状元爱好体育 "体育促进大脑发育"找到样本
中国青年报| 2015-07-06 15:00:44

随着各省市高考状元的陆续揭晓,“学霸”们的成功秘诀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喜欢运动甚至有一两项运动专长的高考状元在今年已经不是凤毛麟角。记者在梳理今年各省市高考状元的相关信息时发现,至少有20名高考状元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分子。

把一部分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并没有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高考状元们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体育与文化学习并不矛盾。身边的同学评价这些热爱体育的高考状元时,几乎都会用到开朗、乐观这样的形容词。常年参加体育运动,以体育精神塑造个人品质,无疑对这些高考状元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江苏省今年的理科状元蒋婧煜,平时爱打乒乓球。打乒乓球对蒋婧煜的一大帮助,就是“发泄”掉不良情绪。有时,她对着墙一次就打几百下,蒋婧煜在接受江苏媒体采访时说:“这都是我调节情绪和心态的方法。”今年河南省理科状元祝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是个“努力学习、永保第一”的优等生,而祝乐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运动。在运动中,祝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有直观体现,据学校老师介绍,“学校每天早上跑操,别的学生一般跑两圈就回教室了,而祝乐每次都多跑一两圈才回教室。晚上回到宿舍,他还要练一会儿俯卧撑再休息。”

高考状元们能坚持自己的体育兴趣,与家长们的开明态度和大力支持不无关系。福建省今年的理科状元姜麟锟,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跑步健将”,姜麟锟的母亲在接受福建媒体采访表示,儿子在高考前一天还在跑步,本来想劝儿子考前就别跑了,但看到他对跑步的坚持和执着,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安徽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吴婵,平时在学校几乎不放过任何自己能参加的文体活动,尤其是打羽毛球,高一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学校的羽毛球社。据安徽媒体的报道,吴婵的妈妈同样喜欢羽毛球,母女俩经常结伴去打球。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生体质差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体育活动量严重不足,而学生体育活动量的不足又与升学压力大、体育活动在很多时候只能给文化课学习让路的现实有关。

北京一名高中生家长向记者表示,从家长的角度看,不是不知道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当身边别的孩子都在埋头苦学的时候,谁还敢让自己的孩子把有限的业余时间花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呢?

对于今年高考状元中出现多名“运动达人”的现象,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给出了“动商激发高考状元”的观点,“如果不是真的有这么多的高考状元以自己的高考成绩和运动爱好说话,不少家长肯定特别纳闷,我们家的孩子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拿来学习、做功课,这些高考状元却还有时间去打球、跑步、游泳,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在吹牛?”

“其实,这些疑惑是建立在‘重智轻体’的基础上的,”王宗平表示,这也是中国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几乎所有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把高考归结于文化学习的竞争,却忽视了体育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喜欢体育运动的高考状元在10个小时的文化学习时间中抽出了1个小时用于体育运动,激活了他们的身体,让血液流得更快,精神更加饱满,学习效率反而更高,这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1+1>2”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动商促进了高考状元的产生。”

科学界对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与实现智力开发的互促作用早有定论,王宗平表示,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学习容易遇到“瓶颈”,也就是如果不开发身体机能,智力发展容易产生“天花板效应”。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6岁~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经常运动,有助于智力发展。体育活动还常常涉及选择、计划和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说“运动促进大脑的发展”。

不过,即便今年有20多位高考状元走出了“重智轻体”的误区,树立了四肢与大脑同样发达的状元新形象,但他们的故事对广大学生、家长、学校能有多大的触动仍是疑问。一位高中体育老师向记者表示,被沉重的学习压力挤压得没有业余时间的中国高中生仍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别说培养一个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高三这一年,“学校能保证基本的体育课不被文化课占用,就很不错了”。

本报记者 慈鑫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