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古坟坝遗址惊现汉代“军假侯印”
重庆日报| 2016-01-23 09:00:31
我市首次在墓葬中发现军中官印

涪陵古坟坝遗址惊现汉代“军假侯印”,墓主人生前或可带兵200人

墓室为“同冢异穴”,两座墓葬间有甬道相连。

墓室中出土的“军假侯印”铜印章。

出土的军中官印,底部刻有“军假侯印”四字。 本栏图片均由记者杨晨摄

本报讯 (记者 杨晨)1月13日,记者从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日前在位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涪陵古坟坝遗址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座东汉至六朝时期石室墓,墓室中发掘一枚“军假侯印”铜印章。专家称,这是我市首次在墓葬中发掘出的军中官印。

这枚“军假侯印”所在石室墓残高近2米,属“同冢异穴”。

什么叫“同冢异穴”?“这是汉代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之一,即两人分别下葬在同一间墓室的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涪陵古坟坝遗址考古负责人肖碧瑞介绍,两具墓葬平面均呈“刀形”,呈轴对称分布,其中一具墓顶已残损,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两具墓葬中间,竟被一条甬道相连,这与以往见到的汉墓相比,较为罕见。“由此推断,只有关系十分亲密的人,像夫妻、兄弟等才会采用这种形制的墓葬。”

记者看到,出土的“军假侯印”和现在的私章大小无异,边长2.4厘米,通高2.3厘米,呈青绿色,表面布有铜斑,印底用阴文篆刻(汉代的一种篆刻种类)的“军假侯印”四字清晰可见。

“汉代墓葬崇尚事死如事生,所以‘军假侯印’应该与墓主人生前身份息息相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称,在《后汉书·百官志》中查询得知,东汉时期的确有“军假侯”这一官职。

那么,“军假侯”到底是何种官职?根据史料,这种印章应属当时东汉的中下级军中官员所有,作用则起到类似调兵等职能,其主人的带兵数量应该在200人左右。

白九江表示,通过印章的铜质以及外观等特点初步判断,“军假侯”不会是手握重兵的官职。但这样的东汉铜质印章,对汉代重庆地区人们的丧葬习俗、军队官职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证据,在全国来说都比较少见,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由于该墓穴曾被盗墓者“光顾”,残损十分严重。虽仍残留陶釜、陶钵、动物佣等陪葬文物,但没有更为详细的墓志铭资料,也无从找寻墓主人的残骨进行鉴定,所以这枚“军假侯印”主人准确的身份还无法确定。

专家称,本次涪陵出土的“军假侯印”系重庆地区首次在墓葬中发现的军中官印。

据悉,目前这枚“军假侯印”的清理以及进一步的考证工作还在陆续开展中。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