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随着各项惠农措施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本市农村居民就业稳定,人均收入超两万元,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手机、电脑、家用汽车等消费品的普及率和消费档次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再上新台阶。
收入增速连续七年超城镇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69元,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纵观“十二五”时期,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3742元,增加至2015年的20569元,年均增长达11.2%,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
与此同时,由于本市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继续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重点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农村20%低收入户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增收速度连续五年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村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增速比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收入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11年的68.7%上升到2015年的75.3%,提高了6.6个百分点。依托于本市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以及对农村居民转移就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本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8%,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明显。
此外,通过耕地、林地等资源的规范流转和有效经营,村集体股份分红水平逐年提高,农民凭股权获得的收益增长较快,同时村集体各种补贴不断增加。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204元,比201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速达到20.6%,在四项收入中最高。
养老金收入比2013年涨三成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跟不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2009年,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打破了过去养老保障按城镇和农村分类的二元格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除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以外,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187.6万人中农村居民占比达到了92.7%。
此外,家电下乡、清洁能源、住房抗震节能保温改造等政策性生活补贴也让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880元,比2013年增长34.6%,涨幅超三成;人均报销医疗费收入和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更分别比2013年增长4.2倍和3倍。
据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受城镇化建设、平原造林工程等因素影响,全市种植业、养殖业经营规模总体收缩,同时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农村地区二产就业空间进一步压缩。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正迅猛发展,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带动了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1333元,在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接近7成,其中交通运输业发展势头最好,人均经营净收入638元,比2013年增长61%。
平均每户拥有两部手机
随着“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本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11元,比2011年增加4702元,年均增长9.3%。其中,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大类支出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本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由2011年的2788元增加至2015年的4372元。恩格尔系数则先升后降,2011年为25.1%,2013年、2014年均达到27.9%的高点,2015年下降至27.7%,回落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在饮食消费上实现了由“吃得饱”向注重营养均衡的转变。
以2013年至2015年为例,本市农村居民对米面油、蔬菜、禽肉等基本食物的消费意愿相对较低,对干鲜瓜果、奶类、糖果糕点等的需求则快速增加。2015年人均购买干鲜瓜果、奶类、糖果糕点的支出增速分别达到30.2%、30.2%和17.2%。
此外,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消费拉动政策的带动下,本市农村居民对手机、电脑、汽车的需求欲望日益高涨。耐用消费品每百户拥有量中,家用汽车由2013年的26辆增加至2015年的32辆,助力车增加21辆,空调增加20台。
同时,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降低手机、电脑等信息消费门槛,加上通信和上网资费标准不断降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能力得以释放。2015年每百户拥有量中,手机达到230部,平均每户两部;家用电脑69台,比2013年增长16.9%。2015年人均上网费和手机费支出分别比2013年增长1.1倍和51.2%,农村居民生活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