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园情
重庆晚报| 2015-06-03 07:00:10

——渝北龙兴古镇抒怀

孙善齐

十年以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就到过龙兴。那时的龙兴,犹如一个蓬头垢面的弃妇,曾经的美色全都掩藏在荒凉与破败之中。就在空明澄澈、满眼芳菲的四月,我居然先后三次来到了龙兴古镇。今日的古镇已经抖落了历史的尘埃,重现了往日的荣光。一个弃妇复活了,以她陈年的积淀与风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典的美丽,人们重新温习梦里乡村。

我并没有为一月连续三次来到龙兴感到厌倦,反而感谢上苍安排的奇妙,感谢夙缘的无穷魅力与魔力。

到龙兴,就好似踏上了归家之途。乡土中国,曾经与我的生命同在。20世纪50年代,我已是少年。在川中一个古县城的郊外,有我家的几间粉墙茅屋,门前两株梧桐,屋后一排青杠,小院四周有槐树为墙,槐花似雪。出门就是清澈透底的涪江,江中芦苇蓬生的沙洲,远处横卧一抹青山。县城有牌楼,有青石板路,有低矮的木板瓦房,有一眼街边水井,有巍峨的宫观。乡土中国的所有元素,都渗入到我的生命记忆之中。无奈,随着“现代化”的一步步逼近,乡土中国终究凋零了,空留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这大地之上,矗立起一座冰冷僵硬的钢铁水泥之城。旧梦已残,踪迹杳杳。

可是,在龙兴,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全部复活了。我走在久违的青石板上,光脚曾经体验过的清凉与惬意全都苏醒了。青石板是有生命的路,不知它们采自哪一座峰岭,不知生存了多少岁月,经历过多少雨雪风霜。石板路不是隔绝人和大地,而是把大地和人紧紧相连。僵硬铁实的水泥路面,怎可以与它相比!

小街两边古旧的木板青砖瓦房,唤回了全部少年温暖的情感,那些清贫而朴素的日子,那些昏黄油灯下家人相濡以沫的岁月。

街头与街中间一座风雨亭,一座凉亭,亭子长木凳上随意倚坐的老人,老人眼中透出的那种与世无争的目光,是一幅静穆悠远的桃园仙居图,祥和、温暖、恬静、古朴。这些恬淡的乡民与那些急匆匆,不知奔向何处的城市人,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谁更快乐,谁更幸福,谁的生活更合于人道与天道?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在这里,我们还领受了一次中华祖脉的巡礼,那是浓缩的中华血缘。

在华夏宗祠厚德堂,炎黄二帝石雕像让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厚德堂前虬劲的根雕,华夏百姓的始祖牌位,让我们慎终追远,把中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一一缅怀,从三皇五帝开始,我大中华经磨历劫,多少次浴火重生,而今根深叶茂,屹立世界东方。在此怀想复兴大业必成,民族永昌!

严肃的主题与轻松闲适的生活气息谱成了龙兴的乡居田园生活恋曲。

家家门前出售的雪白阴米,把农耕文明的传统生产方式与温馨的饮食文化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旅人们的面前。

铜锁木柜的今生堂中药店,店招飘飘的鸡茅饮食小店,古玩店,木雕店,茶肆中的麻将声声,它们绝无商业展览之意,而是小镇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

小镇上的龙兴寺、龙藏宫画栋雕梁,与一段扑朔迷离的大历史扯上了干系。民间传说,小镇曾是建文帝的逃难之所。小镇人民怜恤这位倒霉的小皇帝,更把他作为一个走投无路、亡命天涯的畸零人来同情。中华民族的善良与悲悯,在此间表露无遗,人性之美,历久弥香。

龙兴,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浓缩的乡土中国,一个古典的旧梦,它挽留住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与岁月,是满足乡恋、乡愁的一座寄情之城。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游戏

更多

软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