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妈妈、感谢老师、感谢小明、小红、感谢学校保安……”
爸爸去哪了?
让你写出你最想感谢的人,你会写谁?六一节刚过去几天,九龙坡区杨石路小学陆续收到了全校学生1000多份答案。昨日上午,重庆晚报记者在杨石路小学看到了孩子们的答卷。
在孩子要感谢的长辈中,妈妈、班主任老师排名靠前,爸爸的位置却往往比较靠后,不少学生对爸爸的感谢也仅限于几个字:爸爸为我挣钱、买玩具给我、送我上学。似乎在孩子们心目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
父亲是家庭教育中关键的一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
1年级学生小睿的感谢卡中,排名前2位都是任课老师,理由是“关心我”,最后一位是外公,因为“每天送我上学”;同班的思思选了4个感谢对象:3位老师和妈妈,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学生的卡片里都没有爸爸的位置。6年级的小花,虽将爸爸写了进去,但爸爸仅仅排在曾帮班级表演化妆的阿姨前。
6年级3班班主任李波在翻阅感谢卡时,常常被逗乐:“这些孩子太细心了,大人做的小事他们都记得。”李波介绍,在高年级学生感谢卡中,出现了朋友、同学、环卫工人、保安等,感谢理由、感谢方式也更丰富。有个孩子的内容引起了校长和老师的关注,这是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十分优秀的孩子,她的周末因要学习特长,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在她的名单里,没有任何长辈的位置,全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
班主任回忆,看到这份感谢表的时候,她感到很意外。“家长对她的爱和付出一点都不少,每天都围着她,以她为傲。”班主任说,孩子私下也表示,父母、老师都应该感谢,只是没有填写在表格上。班主任认为,这应该是大人带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她更愿意想起让自己感到轻松的朋友。
杨石路小学校长杨永财: 父爱缺位造就焦虑妈妈
校长杨永财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往往培养了一个焦虑的妈妈。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个性品质的形成、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以及许多事物的认知等等,都将形成极大的缺失。表达爱的方式因人因家庭而异,但让孩子能感知、能接受却很重要。他建议爸爸们在生活中,不要以忙碌、辛苦为借口,担负起一个父亲和一个家庭男性长辈的责任。
西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唐智松:
家长不必过分在意孩子评价
西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唐智松建议,在孩子对特长班、语言班、学习表现出反感的时候,家长不妨耐心引导孩子: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养活自己、过幸福生活?是否希望对社会有贡献?然后考虑在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学有所长。家长也不必过分在意孩子的评价,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心理咨询师贺小燕:
男孩女性化体现爸爸缺位
心理咨询师贺小燕称,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传统有关,大家根深蒂固的想法是爸爸养家、妈妈负责照顾家庭、孩子,不少爸爸认为带小孩是妈妈的责任。热播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就是希望唤回爸爸在生活、教育中应该担当的责任。现在中小学男孩越来越女性化,也能体现爸爸角色的缺失。她建议,爸爸们有时间多接触孩子、多陪伴他们,爱冒险、旅游的爸爸不妨假期单独带孩子出去玩。
重庆晚报记者 王乙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