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杂志战地记者70年前拍的七牌坊照片 火了
重庆晚报| 2015-06-30 17:00:29

这张老照片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传得火

70年前两个外国青年男女 他们因为什么在大坪牵手而行

▲美国《生活》杂志战地记者拍摄七牌坊老照片

近日,重庆旅游杂志社在微信朋友圈发帖《我是重庆,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 被网友频频转发。在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上班的万先生发现,其中一张老照片貌似以前的七牌坊,就此特意咨询重庆晚报记者,他的猜测是否成立。

重庆晚报记者走访后发现,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七牌坊旧照。

老居民:那是七牌坊中一座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打开万先生所说的老照片帖子,第四张照片是一个穿军装的士兵牵着打扮靓丽的外国女人并肩走在马路上,旁边有两个小孩正看着他们,背后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照片下还有几行文字:“这是行走在官道上的一对美国人,后面是一串精致的牌坊。美国人拍摄的时候没有记录下地名,但是我怀疑这里就是以前大坪的七牌坊。”

重庆晚报记者拿着这张照片到大坪走访。在大坪支路开裁缝店的蒋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七牌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就在现在的英利大融城这个地方。

家住英利国际广场2单元的徐爷爷,今年80岁,“这个照片一看就是七牌坊。我们以前住煤建新村,天天出来上班买菜都看得到。”

48岁的谢女士在大坪支路居住多年,儿时经常在这里玩耍,也清楚辨认出照片里的牌坊是当时三座大牌坊之一。

文化专员:这是陶氏百岁坊

重庆晚报记者找到68岁的大坪历史文化研究专员杨彤,他看了照片一眼就说:“这是陶氏百岁坊,小时候我经常去看它背后记载的故事。”

杨彤介绍,清朝《巴县志》记载这里共有牌坊39座,碑刻180余块,由于年久损坏,到1935年仅余牌坊7座、碑刻60余块。抗战时期,大量外地灾民逃亡至此,在牌坊和碑刻两侧搭棚建房居住而形成聚居地,依牌坊数量为名,称此地为七牌坊。

陶氏百岁坊是陶姓人家满一百周岁所立。杨彤介绍,清朝时大坪有个陶姓人家,妻子17岁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腹中一胎儿。陶氏做洗衣之类的苦工,将儿子拉扯大,考上科举。儿子当官后,在母亲满100周岁时,向朝廷请愿,为母亲立一座百岁牌坊以示表彰和吉祥。随后,陶家自己花钱,从南川买回岩石修成一座三重牌坊。 “这块牌坊就在现在英利大融城靠大坪支路这边,大约在乐天玛特超市这里。”杨彤说,以前这里是石板路,两边商店住房很多,热闹非凡,照片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街景。

照片电线:飞虎队电台天线

“1941年,随着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相继迁移来此,大坪成为陪都重庆的抗战中心。援助中国政府对抗日军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就将电台驻扎在此。”杨彤回忆,那时候的无线电台十分落后,需要架很多机器和天线,照片里牌坊旁的各种电线就是电台天线。当年的飞虎队电台就位于现在九坑子新世纪超市对面的菜地附近,彭家花园的崖地上,足有四个足球场这么大。

这个说法在大坪街道得到证实。相关人员表示,1971年全国地名普查,大坪街道普查到九坑子一带,发现该地曾有飞虎队电台驻扎。

杨彤称,那时崖上还有一座寺庙,寺庙再往上的位置就是飞虎队电台的发射台,从那里一直到现在的春苗幼儿园都是,大得很。

杨彤说,解放后他还去电台机房看过,是栋装修得很精致的小平房,房顶都是用的青砖瓦。

照片军人:飞虎队电台人员

重庆晚报记者根据采访、走访,找到了照片中展示的位置。但照片中的人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也许能从飞虎队的历史渊源一窥究竟。

据了解,飞虎队是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将军创立,在大坪只有电台工作人员,他们虽有军人作风,却没有正规军籍,也可以携带家属。“相片上穿了美国军装的男子,军装上没有军衔,说明他不是开飞机的,也不是军官,只能是当时在九坑子搞电台的人员。”杨彤推测,军人旁边穿便装的女人,是电台人员的家属。

杨彤表示,这张照片是抗战时期美国《生活》杂志的战地记者来渝拍摄的抗战老照片。据他所知,当时在浮图关泰安门外也拍摄了一张。抗战时期,那一带也有军队驻扎。

重庆晚报记者 李霰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游戏

更多

软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