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移动支付虽好 也别“排挤”现金
一男子闯进银行。“抢劫!我要现金!”这时,银行职员让他瞅瞅墙上一张“无现金场所”的标识,告诉他,这个银行没有现金,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最后,劫匪不得不接受惨淡的现实,临走前还不忘咨询:我还能去哪儿?
这不是段子,而是201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真实故事。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向“无现金社会”加速冲刺,丹麦已停止印制纸钞,允许商家拒收现金;印度也一声令下把大额纸币直接废除;国内的杭州、武汉等城市相继宣布加入“无现金城市”计划……“无现金”显然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看过有关镖局的影视剧吧?古时候,金银等金属货币独领风骚,但携带金银笨重又危险,依靠镖局押送也分分钟遭遇不测。为此,“交子”“银票”等纸币开始流行。如今,纸币的轻便性还是不能满足人类,毕竟找零、存储依然麻烦,不管放在钱包还是藏在冰箱,也不够安全。
所以,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开始经受这样的转变:以前出门不带现金几乎寸步难行;如今带现金出门,常常无用武之地。比如很多人在钱包里放一两百元,半月过去,依然原封不动——从菜市场到便利店,从水果摊到煎饼铺,绝大多数消费场景,都可以拿手机搞定。
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显而易见,不过也还有一些尴尬需要被直面。首先,卡壳。就像我们小区附近的菜市场,虽然位居一楼,但信号实在太渣,选择移动支付必须捧着店家打印的收款二维码,跑到户外找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很多商场的超市、餐饮商户等都位于地下,还不提供无线网络,有时折腾半天都不能支付成功。手机有钱花不出去又没带现金,那种尴尬可想而知。所以,让“无现金”更便捷,完善基础设施很重要,只有让配套设施无死角,才能让手机变成更多人的“钱包”。
其次,跟不上。移动支付虽好,但并非每个人都喜欢、适应。让数据来说话,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人。这意味着,还有近一半居民并非手机网民,更何况,手机网民里还有相当比例的用户并未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日前,《人民日报》也关注了老人、残障人士等“跟不上”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带着他们适应新技术、新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步伐过快,甚至走向极端——目前已有商家为省去验钞、找钱等环节,为防止员工直接接触现金,或者为了赶时髦,干脆打造“完全不用现金”的商店,顾客想用现金也不行。
不难预料,移动支付今后或许会更“强势”,“无现金”也会持续圈粉,但其落脚点应该是为消费者增加一种选择,提供一种补充,应该是让不同人群都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非感觉到压力、感觉被“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