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11月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在销售方面,无论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额,都已提前刷新了年度记录。在楼市供大于求的局面三年前就已确立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已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分析人士指出,其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如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市场的推进,股市震荡对资金的挤出效应,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的“买涨”心态等。
但若着眼于趋势,在临近年末的节点上,房地产投资增速、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房企到位资金增速等指标均出现全面下滑。考虑到今年的第三轮楼市调控仍在发酵中,加之行业自身出现周期性调整,未来市场的衰退将不可避免。
虽然并未实现全年的统计,但11月仍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历史上首次突破十万亿;商品房销售额102503亿元。超过2013年的峰值,提前创历史新高。
按照多数机构的分析,这有赖于宽松货币环境下的楼市大幅升温。经过2015年的五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度下调至4.35%的低点。直到今年11月流动性收紧,该指标才出现一年来的首次回升。房地产交易量正是在此期间出现明显升温。
从月度成交数据上看,尽管新一轮调控之后的10月、11月均出现成交金额环比下降,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40.1%和13.2%。从成交绝对值看,这两月的数据居于往年同期的高水平。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上一轮成交高点出现在2013年,当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面积和成交额分别达到13.2亿平方米、8.14万亿元。
此后,供需形势便出现根本性变化。按照广发证券(000776,股吧)的统计,我国户均住房套数在2012-2013年之后已经超过1,整体供需已基本平衡。2014年和2015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楼市调控的基调也逐渐从“增加供应”过渡到“去库存”。
那么,问题就此出现: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为何今年的楼市成交仍然能够创下新高?
上海(楼盘)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城镇化的视角看,在进入城镇化“下半场”之时,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较为明显,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具有刚性的上涨动力。
从投资的角度,我国的民间投资渠道长期不足,很多投资者又在2015年遭受股市震荡重创,因此在今年纷纷从股市逃入楼市。
此外,房地产市场本身具备“买涨心态”,加之高价地等因素的刺激,使得市场在进入升温通道之后,容易吸引大量购房者的进入,市场交易量也得以迅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