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规模竞争
“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利润率的下滑成为残酷的现实,但是房企的规模化赛道不会关闭,竞争仍在持续,且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一位行业观察员表示,在规模化竞争中,土地储备规模与结构对房企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对于房企而言,土地是发展的前提,充足的土地储备是企业扩张的保证,“多拿地、拿好地”成为房企规模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从龙头房企拿地情况来看,2016年末手握2.29亿平方米土地储备的恒大,依然积极在南昌(楼盘)、杭州(楼盘)等热点二三线城市补充项目;碧桂园在去年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同比大幅增长129%的情况下,今年1-3月累计新增土地储备面积为2035万平方米,同比略有下降,但投资金额达670亿元,同比大幅上升64.5%。
不仅是龙头房企,十强房企中,为维持规模也在积极补仓。以中海为例,虽然中海经过并购整合获得不少土地项目资源,但是过去两年中海新增土地相对较少,因此中海补充土地储备的需求仍较大。据了解,2017年中海计划斥资1000亿元新增约1600万平方米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1-4月新增土地储备金额已经达368亿元,同比增长710%。
此外就是中型房企,这个“阶层”的房企有多数都希望“再进一步”,在白银时代的今天,依靠土地储备实现弯道超车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其中,闽系房企阳光城(000671,股吧)、旭辉等土地扩充较为积极;包括新城、金茂等企业今年一季度的新增土地总价均超过各自同期销售金额的半数或以上,其中金茂拿地总价更是其销售额的两倍以上。同样,中国金茂2016年也在积极补仓,2016年的新增土地总建筑面积可达426.5万平方米,是该公司去年全年合同销售面积的4倍之多。
有房企投资部人士表示,去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升温,尤其是一二线热点城市楼市进入快车道,房企去化效果明显,回笼现金流充裕。因此,今年补足土地储备的需求强烈。
多元化拿地
值得注意的是,房企不仅要多拿地,还要拿好地,这就决定了今年房企拿地策略上相对谨慎,面对激烈的招拍挂市场,房企获地模式也更加多元化,收购并购、合作开发、联合拿地都成为房企获得土地及项目的途径之一。以万科为例,该公司今年首季增加的项目中,有六成以上的项目均是通过合作方式获取。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土地供给“存量为王”的时代也在倒逼大型房企或通过联合,或并购中小型房企间接“拿地”补库存。去年,中海、万达、万科、恒大领衔的四大房企的收并购金额占20大房企收并购总额的50%以上。
此外,进入2017年,较高的土地价格以及潜在的市场风险,导致房企不得不审视曾经“你争我抢”的拿地方式,为分摊风险、降低成本,联合拿地开始成为房企新的拿地策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的北京土地市场,由保利+龙湖+首创+首开组成的联合体,凭借22.09万平方米的总土地规模,成为拿地大赢家。保利+京投+龙湖+首开+远洋组成的联合体,以18.09万平方米位居第二。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尤其是北京等一线城市,联合拿地可以增加土储、降低资金风险,同时也是企业进驻一线城市的有利方式,达到合作共赢。”严跃进表示,在楼市调控加紧和融资渠道收窄的影响下,房企联合拿地逐渐增加,尤其是一二线热点中心城市,联合拿地成为众多房企的重要选择。
此外,现阶段行业整合加剧,拥有优质土地资源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品牌房企凭借规模优势不断补充土地资源,扩大布局。中小房企则应该加快转型步伐,聚焦区域市场,抓住特色细分领域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