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成保护伞
跨境电商近两年发展迅速,对监管以及检测都提出了新的考验,普通消费者仅凭个人直觉难以判断真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跨境电商行业从业者表示,许多国外品牌选择中国的代工厂进行加工、生产,这些产品可能本身就是用于供给海外渠道,销往海外后再通过跨境电商被国内消费者购买,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流通方式。但也有另外的可能性,一些产品因为质量或品牌商需求变更等原因,产品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商家为减少损失遂将货物在国内销售,并通过掌握的渠道资源,可以拿到从海外发货的物流订单,给内销商品贴上来自海外的订单信息,消费者很难辨识出商品的真实来源,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一位海淘电商从业者表示,一般海淘的快件收寄地为入关的地方,不显示海外城市的具体地址,这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跨境电商逐渐走出监管盲区。跨境电商国家监测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天猫国际近日共同签署了《中外商品标准对比及跨境电商商品标准研究合作备忘录》,未来将更好地研究跨境消费品的标准和监管机制,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平稳健康发展。
控制需求治理好市场
快递专家赵小敏表示,造假现象已经存在多年,比较普遍,部分电商平台也有假货存在,这涉及到监管力度问题,需要当地的行政部门管理。“实际上,造假都是一条龙作业的产业链,快递只是承担其中的运输环节,而生产、销售、批发和原材料采购是一体的。”
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一些正品制造厂商也存在造假行为,这类产品在质量上跟正品相差无几,因为出自同一厂商,普通消费者很难界定,但这些产品没有知识产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假货。
赵小敏认为,物流只是黑色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不属于核心部分,现在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产业链的源头——假货制造厂商,只有解决了源头问题才能让消费者买到放心的商品。
同时,赵小敏也表示,希望快递企业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网络管控的力度并使信息更加严密,尤其是上市快递企业,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将会被热议和放大。(吴文治 王维祎)